“过去,穆公访求贤才,西边从戎族那里选拔了由余,东面从楚国的宛县得到了百里奚,从宋国迎来了蹇叔,从晋国请来了丕豹和公孙支。这五个人,不出生在秦国,可是穆公重用他们,因而吞并了二十个小国,于是称霸西戎。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主张,移风易俗,百姓因此兴旺富足,国家因此繁荣富强,百姓都乐意为国出力,各国都对秦国亲善归服,战胜了楚魏的军队,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,使得国家至今还保持安定强盛。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,攻取了三川一带,向西并吞了巴、蜀,向北收得了上郡,向南夺取了汉中,拿下了广大夷族地区,控制着楚国的鄢、郢,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,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,从而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,迫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,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。昭王得到范雎,罢黜穰侯,放逐华阳君,加强王室的权力,限制豪门贵族,蚕食各国的疆土,使得秦国完成了帝王的基业。这四位君主,都是凭借着客的功劳。从这些事例看来,客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?假使当时四位君主拒绝客籍人不肯接纳,疏远人才不肯任用,那就使国家不会收到富足的效果,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。
“如今陛下弄来了昆山的宝玉,有了随侯珠、和氏璧,悬挂着光如明月的珍珠,佩戴着太阿宝剑,乘着名叫纤离的骏马,竖立着用翠凤作装饰的彩旗,安放着鳄鱼皮蒙的大鼓。这几种宝物,秦国一种也不能出产,可是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,这是为什么呢?一定要秦国土生土长的才能用,那么,夜光的珍珠不该装饰朝廷,犀角象牙的器具不该做玩赏的东西,郑卫两国的美女不该住满后宫,骏马不该关满外面的马栏,江南地区的铜、锡不该用作器物,西蜀一带的丹青,不该用作彩饰。凡是装饰后宫、充满庭堂,娱乐心意,悦人耳目的东西,一定要生产在泰国的才可用,那么,嵌着宛珠的簪子,镶着小珠的耳环,东阿丝绸的衣服,锦绣的边饰,就不该进呈到您的面前。还有那些打扮时兴、姿态优雅、妖艳苗条的赵国姑娘就不该站立在您的身边。敲打着瓦瓮瓦钵,弹着竹筝,拍着大腿,哇哇地歌唱呼喊,让耳目感到快乐,这才真是秦国的音乐。郑国、卫国的民间歌曲,舜的韶虞,周的武象,这些都是外国的音乐,如今抛弃敲打瓦器而欣赏郑卫的音乐,撤走竹筝而选择韶虞的乐曲,这样做是为什么呢?为了眼前的称心快意、适合观赏罢了。如今用人却不肯这样做,不问适宜不适宜,不论正确不正确,只要不是秦国人就要他离开,只要是客籍人就赶走。那么,这就说明,您所重视的是女色、音乐、珍珠、宝玉,而所轻视的则是人才了。这可不是什么统一天下、制服诸侯的策略啊。
“我听说,土地一广粮食就丰富,国家一大人口就众多,武器精良,兵士就勇敢。因此,泰山不拒绝土壤,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;河海不挑剔细流,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深广;帝王不排斥百姓,所以能够光大他的道德事业。因此,地不分东西南北,民不分本国外籍,才能够四季都富庶美好,鬼神都来保佑。这是五帝、三王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。如今您却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,驱逐客籍人去辅助诸侯成就功业。这就使得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退缩畏惧,不敢向西,停住脚步,不进入秦国。这种做法就叫做送给敌寇武器、送给强盗粮食啊。
“物资不出产在秦国,其中值得珍贵的很多;贤士不出生在秦国,其中愿意给秦国效忠的不少。如今驱逐客籍人去帮助敌国,损害百姓去增加对手的力量,对内使得国家空虚,对外在诸侯各国树立仇怨,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,是办不到的啊!”
秦王(看了李斯的书信)便撤销逐客的命令,恢复了李斯的官职。
卜居 《楚辞》
屈原既放,三年不得复见。竭知尽忠,而蔽障于谗。心烦虑乱,不知所从。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:“余有所疑,愿因先生决之。”詹尹乃端策拂龟曰:“君将何以教之?”
【注释】 《卜居》:《楚辞》篇名。东汉王逸认为是屈原所作。也有人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。卜居,占卜自己该怎样处世,何去何从。《楚辞》:诗歌总集名。西汉刘向辑。收战国时楚人屈原、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、东方朔、王褒、刘向等人的作品十六篇,其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。这些作品的风格、形式是一致的或者相近的,并且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、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,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,所以名叫《楚辞》。屈原:我国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。放:放逐。知:一作“智”。蔽障:遮蔽阻挡。一本无“而”字。太卜郑詹尹:太卜,卜官之长。郑詹尹,人名。决:决断。策:古代占卜用的蓍草。龟:古代占卜用的龟甲。
屈原曰:“吾宁悃悃款款,朴以忠乎?将送往劳来,斯无穷乎?宁诛锄草茆,以力耕乎?将游大人,以成名乎?宁正言不讳,以危身乎?将从俗富贵,以偷生乎?宁超然高举,以保真乎?将哫訾慄斯,喔咿嚅唲,以事妇人乎?宁廉洁正直,以自清乎?将突梯滑稽,如脂如韦,以絜楹乎?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?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(10)?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?宁与骐骥亢轭乎(11)?将随驽马之迹乎(12)?宁与黄鹄比翼乎(13)?将与鸡鹜争食乎(14)?此孰吉孰凶?何去何从?世溷浊而不清,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。黄钟毁弃(15),瓦釜雷鸣(16)。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吁嗟默默兮(17),谁知吾之廉贞?”
【注释】 宁……将……:选择句式。宁,宁可,宁愿。即“宁愿……还是”。悃悃款款:忠实诚恳。将,抑或,还是。送往劳来:对来来往往的客人,不停息地交谈迎送。意即忙于世俗的应酬。茆(máo):通“茅”。茅草。下句“游大人”,指逢迎达官贵人。真:本真,本来面目。哫訾(zú zī):阿谀奉承。慄斯:小心奉承、献媚的样子。“哫訾慄斯”,与下文的“喔咿嚅唲”“突梯滑稽”,都可能是当时的楚方言。喔咿嚅唲:强颜欢笑的样子。嚅唲(rǔ ěr),也作“儒儿”。妇人:暗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。突梯滑(gǔ)稽:圆滑的样子。如脂如韦:形容柔软而无骨气。脂,脂肪。韦,柔软的熟皮革。絜楹:谄谀。一说:絜,比;楹,堂前的圆柱。(10)昂昂:气概轩昂的样子。泛泛(fàn):漂浮的样子。凫:野鸭。(11)骐骥:千里马。亢:通“抗”“伉”,匹敌。轭(è):马具。状如人字形,套在马的颈部。(12)驽马:能力低的马。(13)黄鹄(hú):天鹅。比翼:并翅飞翔。(14)鹜(wù):家鸭。(15)黄钟:乐器。比喻有才能的人。(16)瓦釜雷鸣: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,显赫一时。瓦釜,用陶土烧成的锅,与黄钟相对比。(17)默默:一作“嘿嘿”。无言的样子。
詹尹乃释策而谢曰:“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不明,数有所不逮,神有所不通。用君之心,行君之意,龟策诚不能知此事。”
【注释】 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:这是说尺比寸长,但比丈却短;寸比尺短,但比分却长。用来比喻人和事各有长短,难以尽言。数:指卜筮的方法(术数)。逮:及。达到。
【译文】 屈原被放逐已经三年,不能再见到楚王。他献出了才智,尽忠报国,却被谗言障蔽,心情烦闷,思虑混乱,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于是他拜访太卜郑詹尹说:“我有些疑惑的事,希望根据您的帮助来决断。”詹尹就摆正蓍草,拂净龟壳,说:“您有什么见教呢?”
屈原说:“我是宁可朴实忠诚,真心待人呢,还是忙着应酬世俗,因而永不困穷呢?宁可割茅锄草,勤力耕作呢,还是去游说诸侯,谋取名声呢?宁可直言不讳,危害自己呢,还是去同流合污,贪图富贵,苟且偷生呢?宁可远走高飞,保全我本有的情性呢,还是去阿谀奉承,奴颜婢膝,向贵妇人献媚邀宠呢?宁可廉洁奉公,正直无私,做个清清白白的君子呢,还是圆滑谄媚、毫无骨气,做个吹牛拍马的小人呢?宁可气概轩昂,像匹千里驹呢,还是漂漂浮浮,像水上的野鸭随波逐流,苟且偷生,以保全性命呢?宁可同骏马一道,负重载远呢,还是跟随在劣马的后边呢?宁可同天鹅比翼高飞、直上云天呢,还是去和鸡鸭同群,争夺食物呢?这些,到底哪个吉利,哪个凶险?什么该背弃,什么该听从?世道混浊不清,把薄薄的蝉翼说成很重很重,将千钧的重物看得轻而又轻。把那黄铜的编钟毁弃不用,却将土烧的瓦釜敲打得如同雷鸣。谄谀小人飞黄腾达,贤良君子无声无息。唉,有什么可说的呢,哪个知道我的廉洁忠贞!”
詹尹听了屈原的话,就放下蓍草,辞谢说: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事物总有它的不足;智慧总有它的局限;术数有时弄不清;神灵有时也不灵验。凭你的本心去干符合你心意的事吧。我的龟壳蓍草实在不能决定这些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