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道,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,“算计”精明,“算计”正确,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可能性,然而可能性毕竟不等于现实,要使它真正转化为现实,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,运用一切方法,达到消灭敌人、保存自己的目的。这个方法就是孙子所说的“计利以听,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,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”。说白了便是“骗”。
在孙子看来,战争说到底是敌对双方比试“骗术”的过程,会骗的打败不会骗的,大骗子战胜小骗子,骗术越是高明,骗法越是多样,就越是拥有赢的把握,越能成为胜利的主宰。毛泽东说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文质彬彬,那样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”战争是血淋淋的杀戮,你不想在战场上做人家的刀下之鬼,你就不能不把那些中看不中用的“仁义道德”搁在一边,施展各种阴损恶毒的骗招。这个手段,孙子把它称作“诡道”。
诡道,顾名思义便是“诡诈之道”。这里的“诡”指手段运用的特色:诡秘神奇,阴损绝恶,变幻莫测,杀敌于无形之中,害人于不经意之间。“诈”指手段运用的性质:骗招迭出,诈敌唬人,用尽可能小的代价,换取尽可能大的胜利。
高明的骗术往往变化多端,即《司马法》所说的“无复先术”,一旦形成固定模式,便容易为对手所识破,偷鸡不成蚀把米,赔了夫人又折兵。孙子的了不起,就在于他不但确立了使诈行骗的基本原则——“兵者,诡道也”,而且一口气传授给我们十多条使诈行骗的方法,这就是所谓的“诡道十二法”:明明要打你却装出不想打的模样,明明能够打却装出不能打的姿态;要从远处打却装成会从近处打,要从近处动手却装成会从远处下手……总之是实施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军事欺骗,以假象迷惑对手,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,从而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。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追求的是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,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进攻,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。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并不容易,“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”。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要在战场上施展骗术诡道,赢得胜利,就必须自己亲身去实践、去琢磨,甚至做好付出沉重代价的思想准备。
孙子亲身经历、参与指挥的吴楚柏举之战,就是实施军事欺骗从而赢得作战胜利的一个典范。从军事实力上讲,楚国具有明显的优势,作战经验也非常丰富。吴国要打败这个强大对手,只能施展军事欺骗,以时间换空间,积小胜为大胜,为最后的战略决战创造条件。这个骗术,就是“用而示之不用”,“能而示之不能”,就是“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”。伍子胥、孙子等人针对当时楚国军令不一、机动性差等实际情况,创造性地提出了欺敌误敌的作战策略,把部队分编成三支,轮番骚扰楚国,使楚军疲于奔命,再适时出动主力全面进攻。可以说,“疲楚误楚”的核心就是一个字:“骗”。这种军事欺骗取得了巨大成功,吴军前后六年行施“疲楚误楚”,害得楚军疲于奔命,甚至令楚国的战略决策者形成错觉,误以为吴军仅是“骚扰”而已,放松了应有的警惕。当数万吴国精锐之师越过冥阨、大隧、直轘三关险隘,突然挺进到汉水东岸之时,楚国不得不仓促应战,结果连战连败,溃不成军,国都沦陷,几乎灭亡。
孙子的“诡道十二法”几乎条条都可以找到具体的战例验证。这正是它们为后人所推崇的缘由。汉高祖刘邦当年之所以有平城之围,就是由于匈奴冒顿单于巧妙实施“能而示之不能”策略的结果。冒顿单于故意派遣一些老弱士兵在前线作无力抵抗状,让刘邦轻意冒进,最终被包围于白登山,差一点全军覆没。三国时期吕蒙之所以能白衣渡江,从蜀汉大将关羽的手中夺回战略要地荆州,也是因为他高明地运用了“用而示之不用”之计。针对刘备的久“借”不还,东吴军事统帅吕蒙想出毒招:自己称病告退,让年轻将领陆逊替代。陆逊用卑辞麻痹关羽,使他放心地统率大军去和曹军争夺襄樊,造成荆州防备空虚,吕蒙随即派主力偷袭,攻陷荆州,并趁关羽慌忙回师之际实施伏击,一举歼灭关羽主力。其他例子还有很多,如韩信在楚汉战争中“木罂渡河”,兵出临晋,擒获魏王豹,平定魏地,是“远而示之近”原则的诠释;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笠泽之战中,两翼佯动,中路突破,声东击西,大破吴军,是“近而示之远”原则的注脚;汉军激将楚将曹咎,再夺成皋,属于“卑而骄之”;曹操抹书间韩遂,拆散他与马超的同盟,属于“亲而离之”。凡此种种,足证孙子的军事欺骗术是屡试不爽的作战法宝。
“兵之变化,固非一道”,因敌变化,随机制敌,永远是高明的战争指导者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。倘若不懂这一道理,那么即便是遍读天下兵书,也终究是纸上谈兵。历史上赵括、马谡之流丧师辱身,贻笑天下,就是显著的例子。运用孙子“诡道十二法”的奥秘也是一样。战争中离不开军事欺骗的道理也许人人都懂,关键在于骗术高明与否。这种高明无法用言辞来描摹和说明,所谓“上骗不言骗”。不过总的精神可以着眼于:第一,不能重复,切忌依样画葫芦,所谓“一之为甚,其可再乎”。第二,新奇怪诞,防不胜防,所谓“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”。第三,顺藤摸瓜,请君入瓮,所谓“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”。第四,逆向思维,反常为常,所谓“出乎意表,合乎其理”。按上述四个思路去设局,势必能“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”。
由于孙子“诡道十二法”的作战指导思想符合战争活动的内在规律,在实战中一再获得验证,因此为后世兵家奉为圭臬。他们沿着孙子开辟的道路前进,从各方面深化了“诡道十二法”的思想。著名的《三十六计》可谓是集各类“诡道”于一体的大成之作。这部民国年间出现于书摊、但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成书的兵书,从头到尾,谈的就是一个“骗”字。它招招阴损,计计险恶,目的都是引诱敌人上当受骗,而自己则趁此机会一招制敌。这只要看看它的计策名目便可以一目了然:什么“瞒天过海”、“无中生有”、“笑里藏刀”,什么“欲擒故纵”、“浑水摸鱼”、“偷梁换柱”、“上屋抽梯”,统统都是欺骗敌人的高招。可见孙子的衣钵真是代有承继,“吾道不孤”。然而,“诡道”毕竟是作为“道德”的对立面出现的,一味推崇“诡道”也有一定的副作用,倘若将它不分青红皂白推广到非军事领域,必定会导致君子稀少、小人成堆、人心不古、世风日下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克劳塞维茨:《战争论》,军事科学院译,第一卷,商务印书馆,1978年版,第185-186页。
约翰·柯林斯:《大战略》,军事科学院(内部参考文献),第43页。
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《毛泽东选集》(第一卷),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,第17页。
作战篇
本篇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准备。孙子认为,战争对人力、物力和财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,因此他明确提出“兵贵胜,不贵久”,即速战速决的指导思想,并一再强调“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”。为了在战争中实现速战速决,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,孙子提出了“因粮于敌”的原则,主张在敌对国家境内就地解决粮草补给。同时,孙子还主张通过厚赏士卒、善待敌俘等手段来壮大发展自己的实力,达到“胜敌而益强”的目的。
作战,即从事战争准备,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阵交锋。作,开始,同“乍”。在“计篇”之后,孙子紧接着论述战争准备这一问题,充分体现其思想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。